找到相关内容279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漫谈广化律师对孝道的履践

    大师曾言:“人成即佛成,是名真现实。”这一说法,正是上述诸经文的注脚。  中国儒典——《礼记》,也说到“孝”的范围:“居处不庄,非孝也;事君不忠,非孝也;莅宫不敬,非孝也;朋友不信,非孝也:战阵无勇,非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40766386.html
  • 《南方周末》今日新论:沙门可以不敬王者吗?

    结论,因为对向来尊重天子权威的中国人来讲,一批不守世俗礼法,不结婚生子因此不孝,不纳税服役因此不忠的家伙实在是不能忍受的。现在你竟然还想见了皇帝不下拜,这岂不是目无王法?所以在世俗王权的淫威底下,佛教...

    梁文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73068105.html
  • 吴伯耀:〈从“生命实践”观点解读《论语》〉

    并以之作为改善人际关系、增进人际和谐,从而建立祥和社会的实践依据。由《论语》的记述,我们可以学到哪些人际相处之道呢?兹举例说明如下:  一、《论语?学而》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...每天自我省察事项当中,“为人谋而不忠乎?”“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”两者是属于为人处事态度的自省。曾子自省的自述,告诉我们:为人谋事而尽忠、与朋友交往而守信是人际相处应有的做人原则。试想“为人谋而不忠、与...

    吴伯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1671216.html
  • 印祖关于惭愧的开示

    无一不往生者。然念佛人多,往生人少者。以愚痴无知,只求来生人天福报,或不生惭愧,常行不孝不慈,不忠不义等事,心与佛背所致。过在自己,非佛不慈悲也。若其人未发心念佛前,曾作诸恶,今既念佛生大惭愧,痛改前非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33576151.html
  • 星云法师:人事上的忏悔与工作上的忏悔

    等到慈亲逝世了,纵然身后极尽风光体面,墓塚巍峨,又有什么意义呢?“堂上双亲你不孝,远庙拜佛有何功?”,倒不如父母活着的时候,多尽一点孝心。 4.对主不忠退后悔:跟随上司工作,不能尽心尽责,忠于职守,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41476191.html
  • 佛教道德与人生解脱

    人的善性,提高人的道德素质,具有绝对重要的意义。特别是在人欲横流、不仁不义、不忠不孝、道德沦丧,社会公德、道德素养每况愈下的情况下,更应该如此。否则,社会将失去平衡与和谐,产生不安定的局面。为要治心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573881122.html
  • 试论唐代佛教的社会地位

    假托。从伦理的角度讲佛教是不忠不孝,出家人剃除须发,割爱辞亲;游手好闭,逃离租赋。虚张六道,恐吓愚夫,矫诈欺骗。有造作恶逆,犯法的人,在狱中口诵佛经,昼夜不知疲惫,希望免其罪。人的生死寿命,自然生灭。...

    常耘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2484283207.html
  • 佛学与人生

    心理状态,事实上并不简单,最重要的是“执着”。执着即不免为己自私,于是为着私欲的满足或不能满足其私欲,对父母可以不孝,对长上可以不忠,其余种种残败德行的事情,皆从此而起,此世之...

    巨赞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9441384754.html
  • 李佛与西安碑林《达摩图》

    官家、富户及商贾,许多人捐粮捐款,帮助穷人度过了难关。凉州一个姓康的贪官请他为其夫人治病,他说: “为僧清净本无奈,当官莫把良心坏。不忠不孝拜天地,祸患灾难随时在。”庆阳一张贡生,四处游荡,吃喝嫖赌,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110195770.html
  • 净明道的文化精神及现代意义

    。又曰:忠者,忠于君也,心君为万神之主宰,一念欺心,即不忠也。 ”至于为何将其教名之为净明?“或问古今之法门多矣,何以此教独名净明忠孝?先生曰:别无他说,净明只是正心诚意,忠孝只是扶植纲常。 ”刘玉在...失道之人,不忠不孝以乱其国家,国家败,无所容身,乃假名入山学道,是舍厦屋而入炎火也。”由此亦可看出净明道那种强烈的入世倾向。  他还反对弃忠孝于不顾,只花大力气去修炼精气和符簶的修道者:“世俗于克己...

    释青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03550801.html